你有没有过一种经验,出去玩时走到哪拍到哪,想记录下每一刻,但有另一派朋友偏好享受当下,但也许互相不能接受彼此的模式。狂拍的人被不拍照的人质疑「不享受当下」,而不拍照的人又被拍照的人认为「懒」。其实,有心理学家指出,这是每个人偏好「记忆自我」或「体验自我」罢了。
曾获得诺贝尔奖的心理学家丹尼尔(Daniel Kahneman)指出每个人在思考自我时,都有两个面向,一个是记忆自我(remembering self)另一个是体验自我(experiencing self)。顾名思义,前者重视一段时间的整体记忆与评价,享受完当下后,能透过照片或是影像再回忆,从中感受当下的快乐;后者则更重视片刻的体验,也就是所谓的活在当下。
也许,处处打卡拍美照,过程中会经历一些烦躁的困难,但凡大排长龙只为了拍一个美景,或是食物冷掉才开吃等等,但对于重视「记忆自我」,想在旅程结束后还能靠照片回味的人来说,当下体验有所折扣也甘愿。
其实,每个人对于记忆自我或体验自我的优先程度不同,重视当下的每一个片刻,或是重视回到工作岗位时能看着旅行照撑过每一个瞬间,都应给予每个人不同的尊重。但即使重视的面相不一样,能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人,势必能玩得更开心,旅行完也能得到更长时间的满足,光看照片就会回想起当时的快乐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