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心浮动还是国泰民安?社会现状从流行时尚影像就看得出来!时尚影像背后的语言符码,你看懂了没?

发布时间 2019年04月21日 19:16    编辑:fashion    来源:ettoday 资讯 » 品牌头条 » 原创

一次大战和工业革命后,女权意识逐渐兴起,女人开始从家庭走向社会、追求经济独立,也开始注重精致消费与生活风格,时尚摄影才跟着女性出走享乐,从单纯的肖像摄影成为刺激消费、反射流行文化的一面镜子。

就字面上理解,「时尚摄影」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展现服装的魅力,同时反映着特定时代的穿衣风格,但不说你可能没想过,时尚摄影的雏形并非来自时尚杂志,而是源自十九世纪末贵族社会文化。当时的上流社会,流行聘用摄影师拍摄能展现个人特质的沙龙照,甚至作为社交场合的名片之用,演变至今,时尚影像已不再是单纯的时装纪录或购物慾望的投射,也和服装本身一样,与政治、社会、生活风格息息相关。

自从911恐怖袭击后,也就是二十一世纪的晚期资本主义世代,当时的时尚摄影,正致力将消费主义正常化,并持续以名人、创造华丽氛围等传统的方式促进购买欲望。时尚恶魔Anna Wintour也曾在纪录片中提过:「透过时尚影像,我们在作的,就是刺激消费慾望,经济和时尚产业才得以流动。」

这也可以反映出后现代生活,人们流于形式、表面并逐渐以物质为中心的状态,如反讽消费主义的超现实时尚摄影师David LaChapelle的众多代表作品,即充斥着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实况的缩影。

同样在千禧年后崛起的中国摄影师陈漫,其招牌的名人摄影也可算是「时代下的产物」,她的绘画式摄影风格以高超的Photoshop后制技术美化拍摄对象和场景,这种「超乎现实的完美」作品,也反映着当时年轻人对名人文化的迷恋。另一位同样活跃于近代的西方摄影师Mario Testino,在他镜头的前模特儿同样也只有最完美、自信的一面,而这些讲究姿势、身形与脸庞完美,连场景也如同梦境般超现实的影像风格,也可以归因于全球在历经2000年科技泡沫、2008年金融海啸后对现实产生的逃避心态,无论是激励人心或是逃避现实,明亮欢快成了当时的时尚摄影主流。


然而,随着数码科技与网际网络急速发展、数码相机与智慧型手机全面普及,「摄影行为」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,时尚大片也可以从Set好的精致场景随性走到大街上,长期躲在想像中的人们更渴望回归现实,在景气长期低迷的状态下,各大品牌开始不以奢侈号召女性买单,如拍立得般不经过度修饰的影像又再度流行起来,

像Juergen Teller和Ryan McGinley一般追求真实、赤裸甚至带有亲密感的摄影风格受到大品牌的亲睐,设计师们开始懂得不能只卖时装,而是要卖一种态度,尤其在全球债务增长、生态环境崩坏、政治混乱、恐怖主义等这种充满变量的时代,「和生活站在一块儿」或许更能抚平恐惧消费的心。

2019年,整体大环境或许不会变得更好,不确定性、恐慌与焦虑也将持续与时尚产业作伴,时尚摄影师要如何突破新局?影像本身又会演变下去?值得我们持续观察。

相关推荐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