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南京有着许多闻名的旅游胜地,其间有一处保存最为无缺,那就是栖霞山的“高僧塔林”。而这儿未曾被开发过,仍旧保持着比丘尼寿塔等大批的古物,要不要一同去探寻看看呢?
四座寿塔根本保存无缺
昨天上午,扬子晚报记者来到栖霞山,在栖霞文史研讨者张智峰的带领下,见到了这批寿塔。寿塔一共有四座,散布在石头墙砌成的塔园内,寿塔一大三小。其间,一座小寿塔的塔刹已不见踪影,其他保存无缺。张智峰通知扬子晚报记者说,这四座寿塔分别是,下关保国庵第二代修慧禅师、第三代愿清禅师、第三代愿生禅师和第三代愿慈、愿提禅师的寿塔。僧塔是供奉和安顿舍利、经文和各种法物的塔,一般由塔基、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。寿塔与佛塔类似,也是由塔基、塔身和塔刹三部分构成。因为人迹罕至,寿塔保存都不错。走近看看,发现每一座寿塔上都有铭文。
南京栖霞山的“高僧塔林”
最大的一座寿塔上的铭文为:“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上修下慧参禅师寿塔”,下款:“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/薙染徒心法等、孙达祥等、曾孙赋性等敬立”。塔的四周还雕琢精巧的莲花瓣。其他三座寿塔上的铭文也都清晰可见。据介绍,四座寿塔都建于1936年,从铭文来看,立塔者是“心法”“达祥”等人,“心法”“达祥”等人是“修慧”禅师的剃度弟子。而释教在某种场合下,常常把剃度弟子书写为“薙染徒”。
栖霞山景色区工作人员李宏说,栖霞山从前发现过多处高僧塔林,但比丘尼寿塔确属初次发现,填补了栖霞山前史的空白,也为研讨栖霞寺前史供给了什物依据。
经过铭文查阅“牵”出往事
随后,在张智峰的带领下,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另一处比丘尼寿塔遗址处。这一处比丘尼寿塔,与方才看到的四座寿塔相距不是很远。在一片竹林丛中,扬子晚报记者看到了地上躺着一些僧塔的石构件,粗略地数了一下共有三件。这一处寿塔,仅剩余棱柱形状的塔身,且长满青苔,高约0.5米。记者观察一番发现,有一面上镌刻着文字,“传曹洞演宗第十四世保国堂上第二代/修智悟/修净禅/修全寿/公塔”,塔身的反面也有文字:“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丙子冬吉预建寿塔/薙染徒心法等孙达祥等曾孙赋性等敬立”。很显然,这一处寿塔与前面所看到的寿塔是同时期建的。
南京栖霞山的“高僧塔林”
张智峰说,发现寿塔后,他查阅了朱洁轩的《栖霞山志》,找到了“释修慧,下关保国庵掌管,施田二百六十二亩”的记载。也就是说,其时修慧禅师等人曾将保国庵田产262亩,捐赠给了栖霞寺。除了这批寿塔外,张智峰说,在栖霞寺里还保存着一块民国二十八年(1939)九月立的《保国庵住持修慧施田记》碑。碑铭记载了保国庵曾于民国十三年(1924),以慧净堂名义在江宁县榜首区骆家渡小庄头村,置办地步,并将这些田产捐赠给了摄山栖霞寺律学院的现实。“寿塔能够理解为寺庙之间的一种‘沟通方法’。”张智峰说,寿塔为祝祷长命之塔,即生前为自己所预设之塔碑,又称寿藏、寿陵。有这样一段根由,栖霞山发现这批寿塔也就家常便饭了。
其实栖霞山景色名胜区近来一批民国二十五年(1936年)比丘尼寿塔。这又让栖霞山成为了假期游览不必可少的抢手景点之一。